秋游三苏祠
赵大宝
苏轼,一个贯穿于小学到高中课本的名人,不管你书读的好不好,你的脑子里肯定印有他的名字。他才华横溢,堪称千古第一文人。在去三苏祠之前,对苏轼的印象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描述,脑海中也只是大江东去浪淘尽,老夫聊发少年狂等豪迈的诗句,依稀记得的几首诗词无法让我全面了解这位文人。如今,自己不再是以一个学生的身份来拜谒苏轼,一路下来,心中另有一番的感觉
运气很好,在三苏祠的时我遇到晴天,秋日的阳光像是国画中的藤黄一样,让古树、黑瓦蒙上暖色。馆长绘声绘色的讲解为我们还原出一个有血有肉的苏东坡,馆长妙语连珠,让我们跨越历史的苍穹,仿佛置身与宋词鼎盛的那个年代。苏轼是个好同志,老婆救了只鸟,洗了件衣服诸如此类的小事,他都要写首词来歌颂一下,相比之下,我们的情趣和文采着实显得寒酸。我觉得现代的人不太可能达到苏东坡那个年代的才华,原因在于现代人的精力太过分散,用做学问的精力有限,很难成为大家。
自己还是学生的时候,对苏轼豪迈的诗词很感兴趣,而现在的我却出奇的喜欢这首《江城子》, 情感的流露,对亡妻的思念溢于言表。短短几十个字居然能释放出如此强烈的感情,不愧为大家之作。我是一个善于表达内心情感的人,但在措辞上总显得单薄,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之处在于,一种情感可以用多种措辞表达清楚。而如今,多种情感只会用一两个词来表达,很好,很酷,太漂亮了,碉堡了....作为一个文科生,我退化了。把江城子这首词写出来,和大家一起分享,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一下苏轼的生平介绍,感受一下大家的风采。
《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》
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,千里孤坟,无处话凄凉。纵使相逢应不识,尘满面,鬓如霜。
昨夜幽梦忽还乡,小轩窗,正梳妆,相顾无言,惟有泪千行。料得年年断肠处,明月夜,短松岗。
很漂亮的飞檐,你能想象的出,它只是某个饭店的一处屋檐?
捕捉秋天
暖阳出现,阳光铺洒在树叶上,树叶露出美丽的纹理
竹椅茶座
秋天到了,秋风轻轻的吹着,吹落满地的金叶子,很久没认真凝视过一片树叶,于是捡起一片...
三苏祠正门 因为是周末,恰逢暖阳,因此游人如织
银杏叶映衬下的飞檐
我们站在高高的银杏树下,听馆长讲那过去的事情
银杏树冠
暖阳秋日,落叶缤纷,此时在银杏树下喝茶聊天,惬意至极
有阳光的日子真好,只有在冬天,盆地内的阳光才会显得弥足珍贵
明嘉靖9年 1530年碑文
游客在聚精会神的听馆长讲解一门父子三词客的生平事迹。正坐是苏洵老人家,左边兄长为苏轼,右边为苏辙
尝试采用正方形构图,很多时候构图也能够产生不同的美感
暖色调的三苏祠
游客被苏轼的人格魅力所折服
游客在听馆长讲解,而一旁的小朋友自顾玩耍,接一下地气
三苏祠内的碑林 三苏祠地处眉山市区纱榖巷南段,也是87版红楼梦拍摄黛玉葬花的地方。来眉山是进行硬笔书法培训,原本是抱着打酱油的心态来参加培训,但几节课下来,居然收获颇多。培训的内容是实用行书。之前对行书的理解就是楷书的快写,写快的楷书就是行书。经过一番培训,了解了其中的差异。为了增强书写速度,行书在笔顺上做了调整,有的地方书写时可省略,连笔也不是随心所欲,其中自由规律。楷书像正步走,行书像齐步走,草书就像是跑步。三个点分开是三点水的楷书的写法,两个点是行书的写法,一个点那个草书的写法。经过这次培训,自己的书写有所提高,至少我的名字较之以前有很大的可看性。提笔写字的时候能够去思考如何运笔,这是培训给我的最大收获,感谢聂老师一天半的辛勤授课
一束光落在这片嫩黄的树叶上,显得与众不同
百转回廊
苏东坡雕像
很喜欢这张照片晒太阳的夕阳红,本地人持身份证可免费入园,换句话说,操眉山口音的人可免费进入
抬头仰望落在屋檐上的银杏叶,伴随着秋风欣赏此景,甚有感触。春夏秋冬,自然规律,相比生机勃勃的春天和夏季,万物凋零的秋天的确会带给人伤感。秋天是短暂的,典型的秋色更是短暂。时间太瘦,指缝太宽,本想只争朝夕,却换得白驹过隙,翻看日历,20011年只剩下一个小尾巴,回想过去的11个月,思绪万千。
秋日的黄昏又带有点淡淡的暖色,余辉之下,漫步银杏林,风吹叶落响,感慨时间流逝,一直很二的走在奔三的路上,今年还剩一个月,只争朝夕吧
- 1
- 大宝的回复:
- 允许你乍一看
- 大宝的回复:
- 快奔四咯
- 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