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g: 老建筑 |
  • 1
预览模式: 图文 | 列表

        走在一条条以省份和城市命名的路上,感觉整个中国都浓缩在了这里,德国人1897年11月14日至1914年11月占领青岛,进行了长达17年的殖民统治,很多道路都被改成德文的。解放后,对于这些残留在青岛的名称,基本上都予以取缔,青岛成了以行政区命名街道的典型城市。德国人占领青岛的17年里,到底给青岛留下了什么?首先来讲,德国人来这里是为了牟利,而不是造福青岛。众多的教堂也不是为了让青岛人感受上帝的慈爱,而是满足来青德国人的信仰需要,一切的一切都是间接的。我们憎恨那段历史更多的是从政治层面考虑。这些异域风情的建筑,我在游记中不乏溢美之词,不是因为自己崇洋媚外,而从建筑本身讲,他们的确很特别,尤其是经历历史洗礼,更不能一味地抹除掉。全盘否定外来的东西只能归结为狭隘的民族主义,是一个城市的破坏者,而不是建设者,建设有很多种,消化吸收这些建筑就是其中之一。更何况,德式建筑上插着五星红旗,不也是国人强胜的标志么?

查看更多...

        逛老城区的时候,给自己留了作业,寻找青岛最老的“古力盖”。古力是德语,德国人统治青岛的时候,这个词逐渐流传下来,意思是指带有可供人出入井盖儿的地下雨污水坑道,古力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井盖,也叫。青岛人都称之为古力盖。从城市文化建设讲,是一个很好的名片,它盖住的是污垢,展示的却是艺术。城市建设不仅在地上,地下的布局与规划更能体现一个城市的发展程度,巴黎的下水道很出名,甚至成了旅游项目。国外的影视剧中经常有走下水道的场景,因为下水道已经成了城市文化的一部分。有机会出国旅行的朋友不妨关注一项当地的井盖,拍下来归类整理,将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。这是网上的一组拍摄井盖的图片,希望能够给大家帮助。成都的井盖设计很一般,主要精力放在防盗上面,很多都改成水泥制品的,没有艺术感。哪天也去溜达溜达,说不定也能碰到特别漂亮的

查看更多...

        说到青岛,人们的脑海中会出现以下几个关键字:啤酒、海鲜、海滨、海尔。但也可以是:教堂、德式建筑、历史、老别墅、哈啤酒。青岛的历史早就被写进了中学课本,德国强占胶州湾,五四运动。历史走到了今天,留给这座城市太多的异域风情。从爱国者的角度讲,应该像当年破四旧那样把这些个建筑一个个拆掉。在民族主义空前高涨的今天,网上对外国、尤其是日本在中国留下的东西都很排斥,武汉大学的樱花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。在青岛,建筑本身并没有错,从建筑史和审美角度来讲,这都是一些城市遗产,尽可能不去牵扯到政治层面的东西。也正是这些遗产让青岛摆脱了千城一面的城市布局。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,青岛已经变得非常包容,包容的不只是小部分外来的文化和建筑,而青岛本身就是由这些外来文化和建筑组成。要想删除这些建筑,除非格式化青岛这座城市

查看更多...

老建筑           转载一篇文章:使关于成都老建筑的现状。骑车穿梭于成都的大街小巷,不时闪过青砖建筑,我知道里面很多的都有近百年的历史的老建筑。这篇文章是无意间查找到的。我以后会按照这上面的地点,亲自骑车转一遍,去感受下二十世纪的成都。随着目前市政建设的发展,这些老房子会慢慢消失。而现在成都被保护的老建筑多是教堂、医院、故居之类的。而至今还有人居住的老房子命运岌岌可危,住户没有足够的资金去修葺,而共用资金不会眷顾这些老态龙钟的建筑。我们能做的就是用相机记录下他们曾经存在过的依据。

     一位老者,一句感叹,一纸通知。全因老建筑而起。初夏的成都,隐隐透出热力。记者的镜头本想聚焦在凝固城市历史文化的市区老建筑上,但照着一份统计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地址寻去,已被拆除的有价值的近现代建筑不止55处,而进入镜头的一些老宅院,正逼仄地抗拒着周边高楼的阴影。老者,叫冯水木,多年来,骑着吱嘎响的自行车,背着一部“傻瓜”相机,拍下了一大摞老成都照片,也收集了两张成都市中心城区老房子名录,一张是这个城市已经消失的记忆,共55处,另一张是闹市中点滴的留存,共39处。

查看更多...

  • 1